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抗战时期党领导的反殖民奴化教育的经验及启示——以华北地区为例

2021-02-07 20:20分类:中国近代史 阅读:

 

  摘 要: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制定并实施殖民奴化教育政策,企图泯灭中国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以镇压抗日力量,达到奴化愚民、灭亡中国的企图。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行抗战教育政策,在文化、宣传、教育等工作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反殖民奴化教育的斗争,为树立坚持抗战到底信念,为瓦解日本侵略者奴化教育的企图,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对当前坚持党的领导、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旗帜鲜明地反驳美化侵略、美化殖民奴化教育的错误观点,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及部分地区去殖民化遗留问题的解决,等等,具有现实镜鉴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不仅从军事占领、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侵略,而且在文化教育方面实行奴化政策,企图腐蚀中华民族的国家意识,消灭爱国思想,摧残民族气节,妄图使沦陷区成为永久殖民地。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政策分为‘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在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在太阳旗下,每个中国人只能当顺民,做牛马,不许有一丝一毫的中国气。”[1]

  针对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殖民奴化教育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战教育的指导思想,建立抗日根据地教育体系,实行抗战教育政策,积极领导抗日文化运动,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大众化通俗化的话语方式,在抗日根据地、游击区以及沦陷区、国统区广泛开展抗战教育、国防教育、国难教育,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击殖民奴化教育。

  一、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地区推行奴化教育的概况 

  (一)制定“思想战”的奴化教育指导纲要。推行奴化教育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企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递交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秘密条款,其中第五号第七款,就要求“允认日本国人在中国有布教之权”。1927年6月、7月,日本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对华政策纲要》,其中第十三条明确提出:“设立学校,应以男女师范学校为重点,透过此等教育机关,吾人可养成大批之亲日华人。此乃吾人文化事业之首要原则也。”[2]1938年7月,日本五相会议制定《从内部指导中国政权的大纲》,确立了“以威力为后盾”“收揽人心”“恩威并施”的总方针。[3]这个大纲所确立的方针,成为后来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实行殖民奴化教育的总方针。

  华北地区是日本企图建立所谓“东亚新秩序”的基础。[4]针对华北地区,日本帝国主义除了沿袭伪满洲国的殖民奴化教育政策方针外,还制定了“思想战”的具体指导纲要。1939年12月,日本侵华华北方面军制定《华北地区思想战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思想战”的指导精神、指导方针、指导要领和具体实施要领。“思想战”以“根除共产势力,宣扬新民精神,以建设王道社会”为当前目标。具体指导要领包括进行“思想战”、宣扬“新民精神”、协助“新民会”进行教化、“改正教育”、监视“军民思想动向”等内容。最终目的“在于普及和贯彻灭共亲日思想”,“统一思想,以加强和扩大与军事、政治、经济各项政策融合一体”。[5]正是在这样的殖民奴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下,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沦陷区进行了一系列殖民奴化教育活动,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建立奴化教育机构,开展奴化教育活动。首先是成立“兴亚院”“新民会”和“宣抚班”等殖民奴化教育机构。1938年12月,日本政府在东京正式成立“兴亚院”,用以作为决定和实施对华政策的“中央”机关。次年3月,“兴亚院”下成立第三课文化部,作为专门对华北地区进行思想统治和文化侵略的大本营。“文化部”所担当的职责是:掌管思想、教育、宗教、学术的事务。华北沦陷区各级文化机构都受“文化部”的指挥。1937年12月24日,在日本华北方面军特务机关推动下,“新民会”在北平成立。“新民会”是日本帝国主义扶植建立的汉奸伪组织,是推行殖民奴化教育的重要组织,直接为日本侵略政策服务。它与伪政权相结合,组成一个从华北伪政权到省、县以至乡村的庞大网络,主要依附于军队建立组织及开展活动。[6]“宣抚班”是日军附设的一种随军组织,专门从事“招抚”“安民”等工作。随军行动,恩威并济、“剿抚”兼施,以“皇道精神”“中日亲善”“日华提携”“建设新东亚”为口号,其主要活动是“在各沦陷区开展巡回视察、宣传映画、涂写标语,组织青年、妇女及儿童奴化培训以及开展所谓农村救济合作、卫生、修护道路等工作”。[7]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清末黑龙江的俄文报刊

下一篇:张之洞督鄂时期的军械购买、制造与日本因素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本类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