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文萃】孙方圆:宋夏战争中饮用水的军事战略资源化价值

2021-02-07 22:02分类:中国古代史 阅读:

 

  本文将饮用水视为一种具有独立军事价值的因素,重新梳理并考察宋夏战争期间,宋军为保障饮用水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宋夏围绕饮用水展开的较量以及宋军对饮用水军事价值认知、利用水平的发展趋势等问题。

  一 宋军保障饮用水的途径

  宋夏战争期间,营建水寨或挖掘水井是宋军较常采用的做法。此外为了提高补给能力,西北宋军还曾发明了若干便携补水的方法,在技术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营建水寨,控制地表水

  利用地表河流以补充饮用水,对宋军而言是最便捷的方法。城寨与河流之间多间隔一段距离,极易成为饮用水保障上的“死穴”,因此一种专门用于保卫水源的“水寨”应运而生。

  水寨一般建于主体要塞之外,且多有独立的防御工事,功能是保障主体要塞供水,在空间上有独立性,需要专门营建、专人守卫。不过其工事难称坚固夯实,永乐役卒仓促之间竟能以普通工具于外墙凿出“磴道”即为例证。

  从水寨向主体要塞输水的方式,应当是通过水渠引流。宋军由“涧谷”向“高城”输水的技术尚不成熟,能够通过水渠向主体要塞输水,但水寨容易成为敌军围攻的目标。

  2.掘井汲水,利用地下水

  在要塞内掘井汲水是宋军更常采用的方法,一来能更便捷地获取饮用水,二来可以避免夏军在上游投毒或截流,三来也能在地表河流不发达的地区通过汲取地下水更灵活地实施部队调度。

  勘掘水井需特定的工程技能。挖掘供应大军的水井,其工程量往往也很大,如王超所部需“大锹千枚”方足凿井之用。尽管掘井汲水受到诸如地质条件、施工技术等因素的限制,但相较之下,仍不失为一种比较可靠的供水方式。

  3.随身储备,携载饮用水

  宋军还曾在单兵装备中配发专门的容器以便储运饮用水。但“三升”的储量虽然已是上限,却仍然稍显窘促。有鉴于此,宋军也采取了一些办法,如行军时配发止渴佐食及无须和水就食的干粮。冬季行军时,还能“各持冰片,可以备渴”。骑兵部队还会“将干酪与马,恐渴乏”。宋军甚至曾批量买水。大致而言,宋军随身携带的饮用水或佐食,主要还是短时应急之用。

  二 宋军对饮用水的认知与利用水平的发展

  宋初至宋真宗时,宋军对饮用水军事功能的认知较为模糊。宋仁宗至宋神宗时,宋军虽然逐渐意识到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性,但观念中的“有无意识”与实战中的“能否善用”,仍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宋哲宗绍圣、元符以降,已将饮用水作为军事部署时的重要因素考虑进去。可以说,宋军对饮用水认知水平与利用能力提高的过程,与宋军在战争中由被动转为主动的轨迹基本上是一致的。以下结合各阶段的典型战例,考察宋军对饮用水军事价值的认知与利用情况。

  1.宋初至宋真宗时期:昧于实践

  宋太宗时期,宋军对当地饮用水源的分布及水量,不太可能有准确的了解,更遑论善加利用。第一次灵州之战期间,宋军的这一“短板”就暴露无遗。此战中,自青冈峡入瀚海再往灵州的路线缺乏充足的饮用水补给。宋廷高层始终固执于图上作业的远近,不能根据战场情况调整部署。在此阶段,宋廷对于战区中饮用水匮乏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反应迟滞,无疑是该战败北的重要原因之一。

  2.宋仁宗至宋神宗时期:波折中探索

  宋仁宗初期,宋军对饮用水的认知与利用仍然难称理想。明道元年(1032年),高化竟于“盛夏出兵”攻击明珠族,而定川寨之战中宋军对水源的轻视更是令人震惊,又如庆历元年(1041年),麟州被围27天后,“士卒渴乏”,“黄金一两易水一杯”。

  宋神宗时,宋军通过实战提升了对包括饮用水在内的各种资源的认知与利用能力,专门强调保障水源安全的指令记载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反映出宋廷对饮用水军事价值的认知度与敏感度的提升。然而降服西夏并非朝夕之功,这一时期的三次大战,仍以宋军的失败而告终。特别是在永乐城之战中,双方对饮用水源控制权的争夺成为影响战局走向的直接因素。此役中,笔者并不认为一众将帅不懂水源安全的重要性,而很有可能是其忽视了永乐城饮用水的“存在形式”或“补给途径”。结合这一时期宋军不断反攻却屡屡功败垂成的态势来看,宋廷上下对包括饮用水在内的战争要素,其观念中的“有无意识”与实践中的“能否善用”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3.宋哲宗至宋末:熟稔利用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意旨”折射明清湘中信仰百态

下一篇:两宋科举变革助推论史之风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