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余治平:宋明儒家对仁的本体化提升

2021-02-08 00:44分类:中国古代史 阅读:

     内容简介:宋明新儒论仁大多扬弃了仁在孔、董儒所具有的直观感性与心理学内容,侧重于仁之为道的方面,以性释仁,重视并褒扬性体道本,直接排斥仁之中所包含的情的成分。周敦颐以“生”对仁做出了非常具有创造性的诠释。以公以理释仁、以道解仁、合仁与道为一,则是二程仁学思想的重要特点。朱熹仁的含义主要集中在“天地生物之心”与“理”两个方面。其天理消融在人伦生活的道德法则与伦理规范中,体用相即。阳明学之仁的最基本内涵是“生生不息之理”,仁是万物的自性,万物在发生、存在之初即已被赋予了良知。而求仁、求良知的工夫不过是尽一己之性,穷尽了仁之理,也即获得了仁之性,也就达到了万物之性、万物之理。

   关键词:儒家;宋明;仁;本体化

   作者简介:余治平,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会长。

  仁在先秦、汉初儒家那里,尽管并不缺乏高屋建瓴的本体论架构,如孟子、董仲舒之所为,但仍然保留着鲜活而浓厚的感性色彩。但自北宋开始,至有明一代,由于迎接佛教哲学挑战的迫切现实需要,在学习、吸收和消化佛教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新儒家们的理论兴趣主要集中在对心性、情理问题的探讨上,而不再笼统地泛泛而论所谓“爱人”了,孔孟仁学的基本主张、理想与要求悄悄地渗透或隐含在理学、心学的体系结构、概念观念和为学工夫之中,直接以仁为思想核心与主体内容,或者大力度、聚焦式、正面地议论仁的学者已属罕见。即便有所议论,也很少涉及仁之为德的因素,而多只侧重于仁之为道的方面,以性释仁,重视并褒扬性体道本,而直接排斥仁之中所包含的情的成分,进而,彻底扬弃了仁在原始儒家那里所具有的直观感性与心理学内容。

  然而,因为能够不厌其烦地阐发仁的绝对性和超越性,更加凸显出仁之为道的可能与意义,所以,客观上又使仁既获得了一种可以与天地万物一体的神圣力量,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本体论高度。这便成为宋明新儒论仁的一大鲜明的学术特色,无疑也应该是仁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向。

  一、生之性便是仁

  作为北宋道学的开山人物,周敦颐濂学中的仁的观念可以直接追溯到他著名的《太极图说》。宇宙“自无极而为太极”之后,首先生出阴、阳两仪,而后,生出水、火、木、金、土五气,而后便历行四时。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水、火、木、金、土之“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由无极、太极而人极,先后有序,层次分明,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人一出现,就伴随着中正仁义,可见,它们一定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立人之道,曰仁曰义”①,有人在,人道就在。有人在,仁义就在。无极,指无形无象的物自身,一切存在者背后的本体境地。

  太极,指人可见可感的现象世界的本源。而人极,则指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与法则规范。人极被安置在无极、太极之上,第一次为仁建立了无极的本体论基础。显然,这是周子对儒家仁学的一大突出贡献。仁与义就是由圣人首先发明并为人类确立的伦理规范与道德法则,作为“人极”,它们是人世生活最基本的规范法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与服从的绝对命令。“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②尽管道、德、人,都是十分尊贵、非常难得的,但人活世间,真正最难得的却是修道德于一身。佛、道虽高妙玄奥,但无上者仍非儒家莫属,因为唯有儒家才能够真正面对残酷的生活世界,敢于对社会负责,积极担当起解决现实矛盾的重任。

  虽然周敦颐也把仁理解为一种爱之德性,如“爱曰仁”③,“君子悉有众善,无弗爱且敬焉”④,但是,真正构成周子仁学特色的乃是他以“生”对仁做出的一番别开生面而又非常具有创造性的诠释。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⑤

  仁是天的功能与特性,“人极”之中的仁,是天生化万物的德性在人际伦常生活中的必然反映,于是,天之仁也就是人之仁。天不生物,万物自生。仁由己出,属于内在本体之性。仁一旦形之于外,被人感知,则成为人人都得遵从的义。本体之仁尽管始终都在发挥对现象世界的决定作用,⑥但它自身却不为人所见,不为人所知,⑦所以只能称为“生”;而义则存在于人伦生活之中,可以为人们所经验和把握,所以应该称为“成”。

  二、仁者,公也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魏道明:汉代“殊死”考

下一篇:元代家族发展略论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